新闻动态
从中国共产党革命一开始,周总理就扮演了关键角色,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对于这一点,毛主席有着深刻的认识,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,这种感受尤为强烈。
“九·一三”事件后,78岁的毛主席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,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路,令人十分担心。在此之前,他性格刚强,坚信自己能够靠抵抗力战胜一切,平时有什么不舒服也不愿提起,既不主动吃药,也不太愿意让医生诊治。
1972年10月8日,他在与埃塞俄比亚的重要领导人会面时提到:“几周前,我因为心脏病发作,已经去了一趟天堂,见到了上帝,现在又回到了人间。”
1972年初,毛主席参加完陈毅的追悼会不久,又一次遭遇了生死危机,这次比之前更严重。事发突然,情况危急。当时,一直在他身边照顾的护士长发现他精神状态极差,全身冒汗,脉搏微弱,无论怎么叫都没有反应。护士长马上意识到,这是休克了!
一听到消息,周总理马上部署了紧急救护措施,立即驱车前往毛主席的住所,担起指挥重任。他内心充满忧虑,实在无法想象,若毛主席就此离世,国家将面临怎样的局面。
车子停稳后,周总理迟迟没有推开车门。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双腿发软,无法迈步;同时,他也犹豫着是否该面对那个即将传来的、吉凶未卜的消息。
幸好,毛主席生命力顽强,在医生们的全力救治下转危为安。当他苏醒过来,看到周围站满了人,脸上露出困惑的神色。在得知自己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后,他显得异常镇定,淡淡地说道:"我仿佛只是睡了一觉。"
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还未好转,周总理的健康又亮起了红灯。1972年5月,在常规的月度体检中,医生检测到他的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。经过多位医学专家共同诊断,最终确认他患上了膀胱癌。
毛主席再次面临沉重打击。如果周总理病倒无法履职,国家内政外交的重担谁来承担?看完周总理的病情报告,毛主席眉头深锁,神情异常严肃。
毛主席针对周总理的病情,着重强调了两点:一是要做好保密工作,二是要抓紧治疗。毛主席特别叮嘱了解情况的人,务必对周总理的病情严格保密,尤其不能对外界透露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,再加上国家领导人的健康状况本身就是高度机密,不能轻易外传。
有人可能会问,毛主席在接见外国客人时,为什么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病情?
这其实是毛主席运用“兵不厌诈”的策略来处理政治外交事务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他就多次采用这种方法。当时,苏联驻华大使向国内报告毛主席生病甚至病危的消息,然而当斯大林或赫鲁晓夫见到精神饱满、身体硬朗的毛主席时,不禁感到气愤:这种虚假信息,何必传回国内。
时间一长,苏联等国家就被这种虚假信息给搞糊涂了,完全弄不清哪些是真的,哪些是假的。
周总理的病情治疗,可以说是最棘手的难题。原因很简单,他年纪已经不小,又得了当时根本无法治愈的重病,无论怎么医治,都没法让他彻底康复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竭尽全力,争取让他多活一些时日。
于是,毛主席做出决定,不让周总理动手术,还特地询问:“是不是可以用中医的方式,通过中药来治疗这个病?”毛主席的想法很明确,就是不动手术,只用药物调理。
毛主席觉得,动手术可能会让病况恶化,加速癌细胞的扩散。他略带不满地解释道:“你们这些外科医生,总喜欢动刀子,结果一开刀就出事,陈老总不就是因为开刀去世的吗?谢富治不也是因为开刀走了吗?”
毛主席的担忧并非多余。陈老总在1971年1月查出患有肠癌,经过手术治疗后,于1972年1月去世。谢富治同样在1970年确诊癌症,也在1972年离世。
毛主席在制定周总理的治疗方案时,显得格外慎重和细致。这也反映出他对周总理的深切关怀和珍视。
“不开刀”并不是绝对的,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进行手术。如果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病情,而手术是唯一能够延缓和控制病情的方法,毛主席也不会反对。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干预,周总理才能坚持到1976年,没有像陈老总和谢富治那样,在患病后短短一两年内就去世。
这对老朋友,一个在年初走了,一个在年尾也离开了,时间不等人,谁也无法改变。他们能活到这个年纪,已经是很长寿、很不容易的事了。他们为人们做出的贡献非常巨大,永远铭刻在人民奋斗的历史中。

